配资咨询平台 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地带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与分布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据“飞行国际”9月14日报道配资咨询平台,美国国防部与雷神公司签订价值约12亿美元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采购合同,这是雷神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AIM-120订单。
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地带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移民主要表现在外来汉族迁移到陇南、川西和滇西北地区。其外来汉族移民进入青藏高原东缘地带,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明初卫所移民、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和清朝中期安插汉民进入少数民族区进行屯垦。
明初,在各边关要地建立卫所,并在卫所区内迁移军民。这些军民全是汉族,可以算是明清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陆韧在其博士论文《变迁与交融一一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中通过研究,认为明初进入云南的汉族军事移民约八十余万,是汉族移民的主流。
(一)明末清初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与分布
明末清初川西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与分布。明末清初,由丁泗川地区遭受战乱之后,经疥遭到破坏,清政府开始鼓励外省移民大量由此进入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
《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十年辛亥六月十六日(1671,7,21)四川湖广总督蔡毓棠疏言:“蜀省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但招民限以七百名之例,所费不赀,能招徕者甚少。”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旨;“惟四川、云、贵,招徕流移者,仍准照例议叙。”
由此可知,清初四川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因此政府招徕外来汉族进入开垦。外省大量人口进入四川,至乾隆中期,移民人口几占四川全部人口的60‰由此形成所谓的“移民社会”。清政府对四川少数民族去移民也给予鼓励,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对到四川西北藏族聚居地区去的移民“按户授地”。这一时期,又以湖广籍的人大量进入四川,因此又称“湖广填四川”。蓝勇,黄权生在《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一书中,通过对“湖广填四川”移民籍贯的研究,认为,川西和川西北地区陕西移民相对较多。川西和川西南地区湖广移民相对较少。同时,又通过对“湖广填四川”各府县移民地名的研究得知,雅安地区明代移民地名有14个,清代一级移民地名有2个,清代二级移民地名有10个,张献忠地名有7个;阿坝地区在明代移民地名为零,清代一级移民地名为3,清代二级移民地名为8。甘孜地区明代移民地名为零,清代一级移民地名为零,清代二级移民地名为2,无张献忠地名。含有省籍的移民地名统计表得知,雅安市江西籍地名2个,陕西籍地名1个,共计3个。阿坝州陕西籍地名1个,四川籍地名1个,西蕃籍地名2个,共计4个。甘孜州四川籍地名1个。由此可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由汉民进入今雅安、阿坝、甘孜地区,且多以陕西移民为多。明末清初迁往川西北地区的移民地名总体不多,且川西北地区的移民既有来自外地,如江西、陕西籍的,亦有一些四川土著。
至于汉族移民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迁入地,主要包括今理番县、汶川县、丹巴县、小金县、金川县、康定、巴塘等地。
据《理番县概况资料辑要》载,“汉族与回族多居于各县城市及交通便利之地,汉族为明末清初两湖两广之人随军移住者,及川西各县之移民,回族则来自甘肃与青海。”
可知,明末清初理番县有汉族移民迁入。民国《汶川县志》所载的小寨子袁姓墓碑(火坟)有碑文如下,
“盖闻先祖语留,当是时也,湖广填川。我先祖来川者,乃弟兄八人,系麻城县孝感乡人氏。上川分处插业,始祖袁文嘉,来至古锦砚上山到此,即今上水里也。草木畅茂,有方里而井。我今人呼为小寨子也。”
汶川县赵氏家族也是在明末清初进入汶川县的。
赵氏家谱序载,“我始祖赵公讳芳,本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之大族世家。自明时宏治十八年,随叔威州知州赵符节入川为千户长。修筑城池,经理有功。嘉靖十一年,为雁门通鹤城堡军把总。隆庆二年,为威州吊下里(月里)村寨等处汉羌军兵于总。所生二子,长讳茂申,次讳茂甲,迁移放马坪。天启一年,一世祖茂申,复徙居于月里创业,贻谋刘赵二姓,分割地界,各报丁粮,原非无征不信。今以月里村中路为凭,路以上是刘姓地土,路以下皆赵家粮田。明末献贱贼乱后,将族谱遗失,逮传数代,后裔有移住成都郫灌者。又有迁居茂理金川者。迄今代远年湮,时移世易,族姓繁多,或出或处,竟有忘其所自出而不知其来由者。六世祖赵公讳福寿,考其书札,清查来历,将辈数名讳,逐一传授于父。(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上巴吉日,照谱腾录。)”
据此可知,汶川县境内的小寨子袁姓和赵氏家族都是于明末清初由麻城县孝感乡迁移到汶川县的。明末清初滇西北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与分布。据《(民国)泸水志》载,泸水在明代以前存在的种族有摆夷、猓猓、栗粟,为少数民族地区。
“明末清初,自段族设土职后由大理永昌移殖汉族,迄今三百余年,殖民已占全部十之六七,除段氏一族外,无著姓漕牒。''
据此可知,在明末清初,泸水县的汉族移民主要来自大理永昌。
(二)改土改流后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与分布
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为汉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垦殖提供了可能。清政府亦迁移汉族到川西地区进行垦田,主要分布在丹巴县、金川县、小金县、康定、巴塘等地。
嘉庆《四川通志》载,“懋功直隶厅并属懋功屯陆续安插民四百三十三户,共男妇八百五十二丁口;抚边屯陆续安插民二百五十四户,共男妇四百三十二丁口:章谷屯陆续安插民一百九十七户,共男妇五百五十三丁口:绥靖屯陆续安插民番共二千四百六十二户,五千四百八十七丁;崇化屯陆续安插民番共九百四十三户,男妇二千三百八十丁口。”
由此可知,嘉庆年间,陆续在懋功直隶厅所属懋功屯、抚边屯、章谷屯、绥靖屯、崇化屯安插汉民。其中,懋功屯(今小金县)共安插汉民433户,计852丁口:抚边屯(今小金县北部之抚边)共计安插汉民254户,计432丁口;章谷屯(今丹巴县)共计安插汉民197户,计553丁口。绥靖屯(今金川县)同时安插了汉民和藏民,共计安插2462户,计5487丁;崇化屯(今金川县南部之安宁)陆续安插汉民和藏民943户,计2380丁口。道光《绥靖屯志略》对屯民迁入数目有记载。
“自乾隆四十一年设屯招垦起,陆续安插屯民番练及绥靖庆宁两营眷单兵丁屯垦内除四十九年奉文拨归崇化屯管东屯番八十四户外。至道光四年止,现在承粮花户屯番屯练眷单兵丁共计二千四百六十二户。”
打箭炉厅(今康定)寄居炉城及东南北三路汉民共二千零十四户。由此可知,嘉庆时期,汉族移入少数民族地区的规模较大,主要迁入今小金县、金川县、丹巴县、康定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嘉庆时期达到了一个较高程度。
四川康定县
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地带分布着藏族、羌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明清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带实行土司制度,土司设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土司官寨
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地带的土司设置数量较多,从土司族属上来看,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以藏族和羌族为主,其中,藏族在陇南、川西、滇西北都有分布,但以川西地区为主,麻尔匝安抚司、思曩日安抚司、八郎安抚司、阿角寨安抚司、芒几者安抚司和占藏先结簇长官司、阿昔洞簇长官司、祈命簇长官司、阿用簇长官司、潘斡寨长官司、阿角寨长官司、蜡匝簇长官司、芒几者长官司、白马簇长官司、山洞簇长官司、思丿I长官司、北定簇长官司、麦匝簇长官司、者多簇长官司、牟力结簇长官司、班班簇长官司、勒都簇长官司、包藏先结簇长官司、别思寨长官司等长官司境内(即相当于今松潘县、若尔盖县和黑水县境)广泛分布着藏族;杂谷宣慰司、梭磨宣慰司、卓克基长官司、松冈长官司、党坝长官司、达思蛮长官司等土司境内(相当于今理县、马尔康县境)内亦广泛分布着藏族:绰斯甲布宣抚司、鄂克什(沃日)安抚司、懋功屯、抚边屯、章谷屯、崇化屯、绥靖屯等土司境内(今金川县、小金县境)和明正土司所属土司即今康定县、道孚县、丹巴县都为藏族聚居区,德尔格忒宣慰司、上革赍土百户、喇滚安抚司、霍耳章谷安抚司、霍耳孔撒安抚司等土司境内(今德格县、新龙县、炉霍县、甘孜县、色达县、石渠县境)藏族广泛分布;里塘宣抚司、瓦述崇喜长官司、瓦述毛丫长官司、瓦述曲登长官司、巴塘宣抚司等土司境内藏族占据多数。
四川西部藏族区
此外,陇南地区多藏族分布,滇西北地区亦有少量藏族分布。羌族主要分布在茂州直隶州所辖的沙壩安抚司、静州长官司、岳希长官司、陇木长官司等土司辖区,即今四川茂县、汶川县、茂汶羌族自治县内。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丽江军民府所辖土司境内,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庆军民府所辖土司区和北胜州土司区。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少数民族区的汉族移民于明初、明末清初和改土归流三个时期迁入配资咨询平台,明初主要是大量的卫所军户屯民即汉民进入青藏高原东缘的少数民族区,主要分布在各卫所附近;明末清初,有不少汉族移民进入雅安地区,其中以陕西籍移民为多:改土归流后,在清政府政策的鼓励下,不少汉族到川西地区进行垦田,主要分布在今丹巴县、金川县、小金县、康定等地。游牧族群以藏族、羌族为主,主要以畜牧经济为主:汉族移民向少数民族地区的迁入呈现向西向南地区为迁入地的趋势,汉族移民多以农耕经济为主。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以畜牧经济为主和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民族群体,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和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汉族移民构成了明清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行为主体。
丹巴县青藏高原移民官司汉族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